初見董浩,給人的第一印象是高高的個子,樸實而略帶憨厚。他1989年10月參加工作,是露天礦采區(qū)鉗工技師。1995年至今一直從事電鏟鉗工檢修工作。他三十年如一日始終腳踏實地,在平凡的崗位上不斷追求卓越,練就了一身過硬的設備檢修技能,成為一名電鏟檢修方面的行家里手。
作為一名檢修鉗工,董浩善于從細微處發(fā)現(xiàn)問題,他就像一名大夫,給“生病了”的設備檢查病因,從實踐中總結經(jīng)驗,通過多年摸索在電鏟檢修管理上形成了一套“電鏟故障判斷四步清查法”,用四個字概括就是:看、問、聽、查,與中醫(yī)“望、聞、問、切”有著異曲同工之妙。一看,看就是通過視覺觀察設備外在表現(xiàn);二問,向操作者咨詢發(fā)生故障時的運行情況;三聽,設備運轉時是否有異常聲音;四查,查就是檢查故障發(fā)生部位的情況,使用排除法判斷具體故障點。四個字靈活運用,有機結合,就能達到判斷故障準確、事半功倍的效果。為設備檢修、維修提供了技術理論基礎。
董浩執(zhí)著專注,精益求精,勇于創(chuàng)新。勤于思考,在創(chuàng)新工作上成績斐然:《一種起重臂緩沖裝置》獲得了一項實用新型專利;《電鏟支腳找正裝置設計制作》獲得公司命名獎;《電鏟履帶銷改進》正在申請專利;《一種新型的修復材料》獲得第四屆創(chuàng)新大賽獎,《電鏟銅套的改進》等五十多項小改小革在生產(chǎn)中取得了較好的效果,節(jié)約費用百余萬元。
電鏟挖掘作業(yè)過程中,受到斗臂連接筒頻繁沖擊下,極易損壞;嚴重情況下,會導致起重臂斷裂。針對該項問題,他反復觀察、分析原因,通過查找大量相關技術資料,并反復進行受力分析、載荷分布和沖擊計算,多次實驗改進優(yōu)化,最終制作了“WK-4型電鏟起重臂緩沖裝置”,完美解決了問題,獲得公司第三屆技術創(chuàng)新大賽命名獎,同時獲得了國家實用新型專利(專利編號ZL 2015 2 1099533.6)。該專利推廣使用后,每年為公司節(jié)約50余萬元。
露天礦電鏟的潤滑基本為人工手動注油,其中二車部分注油點處于高空,油污多;走車部分注油點多,注油頻繁;回轉槽鐵圈部分空間狹小,注油難度大。油槍注油需兩人配合,且油槍單次貯油量少,電鏟司機每天維護時間都在30分鐘至50分鐘,效率低,潤滑效果很不穩(wěn)定,容易導致潤滑不足。半自動潤滑改造是通過安裝干油泵和潤滑油路,從而代替人工手動加油潤滑,操作人員只需手持移動管路到潤滑點,連接油嘴即可注油。改造后,加油方便,注油省時省力,潤滑效果良好,有效避免了非正常磨損,年節(jié)約成本10萬余元。
董浩作為露天礦機械中級內(nèi)訓師,把自己三十多年的工作經(jīng)驗和專業(yè)技術知識,毫無保留地傳授給技術操作人員,多年累計培訓授課達2000余人次。在他的傳幫帶下,檢修鉗工取得高級工職稱10人,技師職稱5人。
大型礦山設備比較獨特,市場上專業(yè)知識培訓教材比較匱乏,為解決這一難題,董浩憑借多年的技術知識積累,查資料繪圖紙,歷經(jīng)兩年編寫了《WK-4型電鏟檢修鉗工標準化作業(yè)指導書》、《檢修鉗工點檢定修制》、《WK-4型電鏟檢修鉗工工時定額》等學習教材,為檢修工藝制定了標準,細化了流程。
董浩的辛苦付出得到了組織的認可和職工的贊譽,多次獲得集團公司“先進生產(chǎn)者”、“文明職工”,露天礦先進工作者等榮譽稱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