善良,是中華民族的傳統(tǒng)美德,但美德過于泛濫便會成災(zāi)。一個人的善良,若用之無度,那么所謂的美德就將成為他致命的弱點。
在當(dāng)今社會中,一個人越是善良,越是會變成被欺壓的對象。俗話說得好:人善被人欺,馬善被人騎。但這并不意味著善良是錯的,而是多數(shù)時候,傷害好心之人,幾乎不要付出任何代價。
正如《教父》里所說:“沒有邊界的心軟,只會讓對方得寸進尺;毫無原則的仁慈,只會讓對方為所欲為。”
真正的好心與善意,都應(yīng)該恰到好處。善良地過度,就會被人當(dāng)作理所當(dāng)然。我特別贊同這么一個說法:善良過了度就會被人辜負,被人視若無睹,被人忘了你的付出。做人要善良,但善良須有度。
當(dāng)一個人處于饑寒交迫之時,你可以雪中送炭,給他物質(zhì)上的援助,他會感恩不盡;可如果你選擇不斷的救濟他時,他便會覺得理所當(dāng)然,就像我們有時候會認為父母對我們的愛本就是理所應(yīng)當(dāng)?shù)?。人性都有貪婪自私的一面,時間一久,無論你給他再多的施舍,也終究填不滿他欲望的溝壑,反而會以“杯米成恩,擔(dān)米卻成仇”的悲劇收尾。
“愿我們的善良,都帶點鋒芒”。這話又何嘗不是一種對“善”的重新定義?
在我們身邊,坑蒙拐騙之人必然存在,只不過他們都是帶著偽裝出現(xiàn)在我們的生活中。例如:在火車、高鐵站,你可能會碰到向你借手機打電話或借卡轉(zhuǎn)賬之人;出門在外,你可能會碰到陌生人向你尋求幫助,進而發(fā)出引路的需求等。雖說他們不一定都是壞的,可是“害人之心不可有,防人之心不可無”,畢竟坑蒙拐騙、碰瓷訛詐之事屢見不鮮,而你則需要擦亮你的雙眼,不要輕易地去為你的善良而種下苦果。
正是經(jīng)歷過無數(shù)次坑騙,人人才有了提防之心。當(dāng)有人真正需要我們伸出援助之手時,我們卻開始猶豫不定。慢慢地,世風(fēng)日下,人心冷漠,人性的善逐漸被消解,所以才有了“老人摔倒了,到底扶不扶?”“是老人變壞了,還是壞人變老了”的反問,其實這也是我們對內(nèi)心的一種不安的詢問。
當(dāng)善良一次又一次地被糟蹋之后,我們逐漸被迫淪為魯迅筆下所寫的麻木的“看客”,圍觀著一切悲劇的發(fā)生,而這個又將是一個惡性循環(huán)。
有人落水,我們第一感覺不是救人,而是看熱鬧、拍照,心想著總會有那么一位好心的英雄救人于水火之中,還是不要給自己平添麻煩;有人摔倒,我們不敢再去攙扶,怕被訛詐;有人在路邊乞討,我們會在幫或不幫中猶豫不定,因為我們無法判斷他是真的窮人,還是一個“隱形的富豪”。俗語道:救急不救窮,幫困不幫懶。我們身處其中,經(jīng)常會感到內(nèi)心里的糾結(jié),既想做一個常存善念、樂于助人的人,同時也不想助長那些“偽裝者”坑蒙拐騙的氣焰,那我們到底能怎么做呢?
在網(wǎng)上看到過這么一句話:我的善良很貴,請你別隨意透支和浪費。
其實,善良何以稱為“貴”,只是太多人不知道怎么去珍惜它。即便再豐富的資源也總有枯竭的那一天,所以,請所有的人都不要再浪費這得之不易的“善良”了!